考研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考试题库 >考研专硕 >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2014-05-04 02:05:46
查字典公务员网

科目一: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2.史量才

3.5W模式

4.文化产业

5.媒介形象

6.媒介融合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要叙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其影响。

2.简要叙述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3.简要叙述使用与满足的传播理论。

4.结合实例,分析微博对于引导舆论的作用。

5.以BBC新闻报道丑闻为例,说明失实报道对媒介新闻公信力的伤害。

三、研究设计(本题10分)

请按照定量研究的思路,对课题:国民阅读倾向进行研究的前期设计,设计需要包括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假设、抽样方案、主要变量及其层次等内容,要求:相关设计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20分)

材料一 2009年,美国大片《2012》为观众们描绘了一幅地球如何毁灭的可怕场景:火山爆发、大陆碎裂,外星球向地球急冲而来,城市在燃烧,海啸卷起一艘航空母舰直接拍到白宫南草坪上。2012已经来了,电影《2012》中的种种毁灭场景真的会出现吗?

其实在西方还有很多网站、夜间广播节目、图书在宣传2012世界末日的学说。根据他们的说法,按照曾经居住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的玛雅人编制的历法,太阳系正沿着一条直线滑向银河系的中心。而地球正处在某个凶猛的行星的轨道上,像一只保龄球的木瓶一样,已经无法逃过被击倒的命运了。

既然事情是从玛雅历法而来,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玛雅历法是如何描述2012年的。在这份历法上,2012年的12月21日显示为一长串0,就像汽车里程计归零了一样。这是不是表明有什么灾难会发生?其实,这在玛雅历法中表示第13个巴克顿期的结束,而不是人类文明的结束。

其实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很可能来自基督教中的末日审判情结。既然有末日审判,那么就必须存在一个所谓的世界末日。虽然任何基督教的教义都没有给出世界末日的精确时刻,但这并不能阻止好事者们去追寻这个数字,尤其是那些对现实世界心怀不满的人们。

来源:搜狐新闻2012年9月26日报道(节选)

材料二 世界末日连黑3天 四川部分地区蜡烛脱销

海口网12月7日消息 谣传12月21日连黑3天,据几十名当地人反映,他们是在街上、牌桌上、大巴车上等地点,与人闲聊时听到这种说法的

天文专家均表示:只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地球不可能出现连续3天昏天黑地的情况。

2012年12月21日(冬至),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近日,这个流言在民间不断发酵。12月4日,是双流县九江镇的赶场天,一些听信流言的市民在集市上疯狂抢购白蜡烛和火柴,造成白蜡烛脱销。

记者现场调查得知,传言一个星期前就出现了,在双流的街头巷尾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扩散,并演化出各种版本。

昨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名天文专家,他们均表示:2012年12月21日,地球不可能出现连续3天黑夜的情况。请市民不要听信谣言。

12月4日,是双流县九江街道的赶场天。在通江社区街上,几个卖蜡烛、火柴的摊点异常热闹。当地人黄钊海亲眼目睹,不断有人到蜡烛摊上抢购白蜡烛,一买就是好几包。同时,买火柴的人也比平时多了几倍。

卖蜡烛的十件十件地打散了卖,不断有人来买,好几个摊上的白蜡烛都卖光了。黄钊海回忆,买蜡烛、火柴的以老年人居多,还有人从其他街道赶过来买蜡烛和火柴,说冬至日之后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所以提前准备。

摘自海口网,12月7日报道(节选)

材料三 【今天下午3点14分35秒 北京时间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历法终结之日,也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而由于时差,北京时间21日下午3点14分35秒,中国才进入世界末日。有网友调侃道:这个时间好,至少股市已收盘,还能看看是赚是赔。今天下午3点14分35秒,你会做什么?

摘自某微博内容

(1)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谣言的危害?(6分)

(2)材料二使用了哪种采访形式和写作体裁?(4分)(本题只需写明名称即可,无需进行深入分析)

(3)结合材料三和实例,请你分析微博在传播此事件中呈现的特点。(10分)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尼尔波兹曼认为,当前我们处于技术垄断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切文化形式向技术臣服。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并谈谈媒介技术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求:请结合某一项媒介技术进行谈论)

2.试论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目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色温 2.倒金字塔结构

3.媒介事件 4.Wi-Fi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你如何看待社会化媒体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请列举至少三个新闻评论类型的电视节目,并简要叙述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类型和作用。

3.你如何看待广告创意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请结合实例分析)

4.结合当前的媒介环境,分析新闻图片的传播渠道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5.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已经超越电脑成为人们上网最为主要的硬件设施,请问: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利弊。

三、论述题(共30分)

1.结合实例,论述版权/产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15分)

2.媒介话语一直被看作是媒介是否代表民意的重要标准。请结合实例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媒介话语表现的异同。(20分)

四、业务实践题(共2题,共45分)

1.请阅读下面的信息,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12月19日,贵州毕节的多个垃圾箱因喷12字警示标语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引发网民热议。标语落款是七星关区何官屯镇人民政府。当日,区政府就不当标语展开调查,何官屯镇镇长在微博道歉。

亡羊之后,当思补牢。5名流浪儿童的非正常死亡,虽是个案,但投射出现实治理的某些缺角。按理说,悲剧过后,认真反思、汲取教训,应是公共部门自觉性的责任践履。祸患常积于忽微,填补责任空格,延伸关怀触角,才是对亡童的告慰,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只可惜,在垃圾箱喷冷血警示语之举,非但难言善后,反而以卸责作法,构成了对民众悲悯心的第二次伤害。如果说,在悲剧后,毕节当地启动对流浪儿的救助,是种事后纠错,尚能体现出弥补诚意,那么喷不当标语,无疑与这反思的思维向度背道而驰。

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仅从字面看来,就不难读出冷漠意味:首先,人畜并列,若作负面解读,俨然跟与狗不得入内式表述如出一辙。新华社就发表微评《把人当畜牲的干部是什么》,质问道:把流浪者跟牲畜并列,内心要多么寒冷、黑暗,才能说出这样的昏话?

更为重要的是,把禁入垃圾箱当成规避悲剧的药方,是归因上的混乱,是反思毫无深度的表露。

亡童之悲,固然因发生地在脏乱的垃圾箱,而增添了悲怆色彩;表面上看,是垃圾箱的偏狭,加剧了生火中毒的可能,可归根结底,其罪魁祸首无关垃圾箱。

对入垃圾箱避寒设防,也是本末倒置。试想,就算垃圾箱不准进,流浪者就不能钻进桥洞?

纾解流浪者的生存困境,重在救济,须给他们温暖的庇身之所。否则,就算把垃圾箱、桥洞等全戒严了,也无济于事,甚至会让事态恶化,将其逼得无喘息之地。只有将他们纳入到保障网络中,尤其是岁暮寒冬,以制度温情为其送暖,既着眼于常态化救济的完善,也注重在最后一米的紧急救助,才能消解他们的生存隐忧。

(1)请用不多于100字的篇幅,复述作者的观点,并为本文添加一个单一式标题,要求:标题能够展现文章观点。(10分)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如果有机会针对此事件采访到某法律专家,请你写出你认为最值得提出的两个问题。(5分)

(3)用不多于100字的篇幅陈述你对此事件的看法。(5分)

2.请阅读下面的信息,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新闻评论,题目自拟。(25分)

不和谐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节选)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2012伦敦奥运会正式拉开大幕,开幕式永远都是每届奥运会的门脸,不过这次的伦敦奥运会的脸上却出现了太多让人惊讶的精彩表情。

和谐最高,不管在哪个国家这都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可在奥运会这样盛大的世界性赛事开幕式中,英国人却将太多太多不和谐的元素加入其中。比如曾被认为引人吸毒的《猜火车》,比如曾遭禁播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歌曲,英国人在文化上,历史上都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包容性,或许这,才是本届伦敦奥运会上最大的亮点,没有之一吧。

NO1:包容争议文化

丹尼-博伊尔,1956年10月21日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现年55岁,他曾靠《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是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但在博伊尔的导演生涯中,更为人熟知的是另一部电影--《迷幻火车》(又译《猜火车》),这部电影讲述了讲述了一群爱丁堡的海洛因瘾君子的生活,在当时一度饱受争议,被认为是引人吸毒的影片。选择这样的一位导演来执导奥运会开幕式,敦伦奥组委显然承担了足够大的压力,而且在本届开幕式上,《猜火车》的片段也出现其中,争议性的文化,这是英国整个文化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争议不仅仅来自电影,还有成为本次开幕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短剧和音乐。

NO2:包容负面历史

对于文化,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已经展现出了足够大的包容性,那么历史呢?英国人的度量也不含糊,正如观众们看到的,开幕式第一幕是在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中展开,但短短十几分钟过后,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大萧条时期的苦难鳞次栉比出现在绿意盎然的奇幻岛上。美丽的岛屿被散发着浓烟的工厂取代,农户们被逐出家园,各行各业,满身油污的工人们成为主角,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几十年时间里,英国人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成为世界工厂,一度掌握了工业、航海、贸易等各行各业的霸权地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伦敦上空经久不散的黑烟,以及随后长时间的产业萧条,关于这些,英国人没有半点回避,而是真实的重现了历史,他们甚至在开幕式里重现了1936年200多名史称加罗十字军的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人徒步到伦敦议会大楼抗议的经典镜头。

NO3:包容性取向、种族

自得到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以来,伦敦这座城市就一直在为今天做着积极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中包括场馆,运动员训练、接待,但也包含了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东西。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就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当时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在现场等待伦敦标志性双层汽车的各色人群,本次奥运会包容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同时在2010年,伦敦奥组委宣布发行了六个系列新徽章,它们分别代表这信仰、年龄、残障、性别、种族和性取向,奥组委此举无疑传达和倡导了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去年年底,伦敦奥委会还开办了同性恋骄傲主题活动馆,该馆将是伦敦奥运会设立的最大规模主题活动馆之一,也是夏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同性恋骄傲主题馆,什么叫做真正的包容?本次伦敦奥运会给出最好的回答,而联想到英国这个国家的包容特质,这一点至少很多英国人是不会感到吃惊的了。

询师兄,询师姐,找研友,找资料,求指导,谈经验,请加查字典公务员考研QQ群部落:116054000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