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考研信息 >考试指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历史沿革

2015-01-06 05:01:53
查字典公务员网

创建阶段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解放后,一批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居于全国前列。

十年动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协议书,经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1988年 开始正式招生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6年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集团共建的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

1997年 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 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哈工大签定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

2002年 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10年 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威海市签订三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