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4-09-12 10:09:49
查字典公务员网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⑵核心不同:

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

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5、认识的本质: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6、对认识本质的规定的理解: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不是生而知之(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形而上学的观点!)

⑵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⑶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

7、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

⑴反映的含义:广义地说,反映是指物质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的某些特点。狭义地说,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的模写、复制和再现。把认识看作是客观实在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重要原则和核心。唯物主义反映论有辩证反映论和形而上学反映论的区分。

⑵信息的含义: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信息就是用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信息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概括,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80年代哲学家提出广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直接或间接描述客观世界的,把信息作为与物质并列的范畴纳入哲学体系。

⑶反映与信息、选择密切联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被反映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主体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价值需要等选择客体。其次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再次表现为主体在对客体信息选择的基础上,根据主体的认识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过滤,整合重构,形成新的观念过程。简要地说,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反映,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信息的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选择。

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和认识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没有离开认识的实践,也没有离开实践的认识,人们只是在思维领域把它们分开,现实中是分不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因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

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任何实践都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都含有主观认识的因素并在一定的主观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情况和效果是复杂的,基本的有两种情况:

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9、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知行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对知行观有深刻的见解:

⑴唯物主义知行观:有荀子的认识论、王夫之(充分肯定了在知与行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既强调了行先知后,也强调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最高水平。)、孙中山等。

⑵唯心主义知行观:有孔子(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二程(程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论,(是以知代行,知与行分离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行观)。

现代价值:

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智慧的继承与发展中来理解。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一切优秀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特别是其实践观与中国古代知行观相联系,更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

⑶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知行观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有积极意义,其合理因素为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关系提供理论借鉴。

10、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1、感性认识的定义:

⑴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知识;

⑵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⑶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⑷地位: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12、理性认识的定义:

⑴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⑵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⑶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⑷地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和联系:

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论意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⑶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⑵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错误类似于唯理论;

经验主义:夸大经验作用,轻视科学理论,错误类似于经验论;

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既是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注:经验主义经验论,相对主义(相对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