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实践活动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实践活动

2014-09-12 10:09:51
查字典公务员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6、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7、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8、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9、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10、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1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1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13、自在世界的定义: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14、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15、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16、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17、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8、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1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20、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