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查字典公务员网
列宁说曾说过:辩证法是这样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强调的重点就在于矛盾两种属性中的同一性。同一性、统一性是矛盾的属性之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也就是说同一性有着两个方面依存和贯通。所谓依存也就是依赖而生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和结果,正如善恶、生死、祸福、大小、左右、成功失败,是一种没有A也就无所谓B的关系,这就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相互贯通意为相互转化,即矛盾的一方转化成了另一方,矛盾双方A可以转化成B。比如革命战争,革命者和被革命者是一对矛盾,没有革命者也就无所谓被革命者,他们所在的统一体就是整个国家或整个政治局面。战争的结果,革命者推翻被革命者,这时矛盾的双方就发生转化了,原来的统治阶级被革命者被压倒后成了现在的被统治阶级,他们有可能又变成革命者。在这里,矛盾的同一性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双方相互依存而存在,同处于国内政治这样一个统一体,双方地位和性质发生了相互转化,革命者成为被革命者、被革命者成为革命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解决双方矛盾的途径即战争并没有使矛盾彻底消失,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又组成了新的矛盾统一体,即新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和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这里,矛盾的对立性和排斥性采用的是斗争性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与同一性属性相对的就是斗争这样一种剧烈的冲突。在政治学或军事学中,斗争显然同义于冲突,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斗争更多的是广义上的含义。大体说来,斗争性可以按照烈度的大小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差异对立斗争(冲突)。差异是对矛盾的双方的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斗争性程度的界定,即二者是存在着区别的,所以形成了二者的相互区分;在矛盾双方进入互动时,这种对峙即对立性质就体现出来了;矛盾双方对立关系更深一步,二者即进入了斗争之中。正如两军交战,由各自行军到两军对阵,再到两军交战。所以,矛盾的斗争性不宜做过分狭隘的理解。
在这一板块的知识中,教材对容易引起的词汇也稍作了解释,比如在论述斗争性时,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这里其实已经按斗争的层次性做了区分,只是并未展开详细论述而已。
斗争性和同一性二者的关系在教材中已有详细论述。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也就是得出的实用性是指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个方法论所对应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原理。简言之,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一致、依存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