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某高校把一个对古文造诣很深的下岗工人招为博士,问要是不拘一格招人才为什么不招为教授或研究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查字典公务员网
【练习】某高校把一个对古文造诣很深的下岗工人招为博士,问要是不拘一格招人才为什么不招为教授或研究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背景链接】
蔡伟,38 岁,高中学历、锦州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夫。当过工人,下岗后卖过雪糕,仍然坚持读书,在古文方面有很深造诣。仅有高中学历的他,钻研古文近20 年。三位教授联名上书教育部,特别为他争取报考博士的资格,使他成为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博士的人。蔡伟的才学最先被中国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教授赏识。1997 年,裘教授在刊物上发表了《神鸟赋初探》一文,对赋中的佐子一词未能作出解释。蔡伟看后致信裘教授,佐子应读为嘬子,从此裘教授记住了他。2008 年9 月,蔡伟来到上海,参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整理工作,他在古文字研究上的能力让同事刮目相看。同事中流传最广的故事是,蔡伟能记住某个资料在哪本书的第几页上。记者向他求证,他说,只是自己看得多罢了。裘锡圭教授也在复旦大学工作,他希望蔡伟能报考复旦的博士生,但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按规定不具有报考资格。裘教授联名另外两位教授上书教育部,请求特批蔡伟准考博士资格,随后得到教育部的肯定批复。以蔡伟为例来说的话,蔡伟水平比教授还高,蔡伟一些想法很有见地,这就是发现他的伯乐、被誉为我国古文字学界泰斗的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给蔡伟客观而又公正的评价。
【参考答案】
【破题】38 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蔡伟现象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现代版佳话!众所周知,按现下规定,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而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不够格。以至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专门去了一趟教育部,和相关部门作了沟通后才破了这个格。我们以前经常听到一些励志故事,如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鲁迅也只是中途开始从文,然后被评为多所高校教授;还有梁溯溟没考取大学,蔡元培就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教师,这样的佳话激励了很多人,也让很多有了梦想。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佳话却越来越少了。
【分析】
优秀人才的破格录取佳话,都只会越发反衬出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合理规则的荒谬性与残忍性,都应该成为拷问和反思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合理规则的一次契机。(1)在当今的社会,国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定势思维,喜欢将学问与学历等同,把文凭与水平看齐,给职称与称职混淆oooooo 如此默认的结果可想而知,新的南郭先生应运而生,抄袭教授接连曝光,真的假文凭泛滥成灾,有的甚至跑到法国去买洋文凭包装自己。由此看来,要想从源头上得到根治这种不良倾向,推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做法,的确是势在必行,即让实践去检验真理。(2)眼下在应试教育成为我们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的时候,尤其是当外语考试成为一道永远逾越不了的门槛的时候,人才的标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机械的短板,当然制度健全有好的一面,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可以相对保证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防止暗箱操作,应该说这种形式是得到大多数老百姓所认可的。但,另一个方面,这种制度也会导致选拔人才的僵化,个性与特长,偏才、怪才与天才,许多也与大学无缘,尽管他们在某一领域已有建树或是有所作为。
【深化】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照常理而言,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蔡伟正是凭着从前的积蓄才谱写出了知识改变命运之歌。但还是缘于裘锡圭教授这样慧眼识才的伯乐,源于复旦大学这所著名学府不拘一格降人才之举,当然与教育部的拍板也是分不开的。而保障这种幸运的,是不应该寄希望于如裘先生这样的个人行为上的,应是制度!这就需要社会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进行改革,既要有严格的制度,也要有一定的变通,对于确实在某个领域有建树的人,可以破格录取,但要对社会公布,经得起调查,相信如此,既可以招到人才,又可以防止暗箱操作。由此可见,要想让更多的蔡伟们都能够脱颖而出,人们呼唤的是一种不拘一格的制度,不过,这种制度创新的前提是别具一格。只有这样,偏才就会不偏,怪才就会不怪,天才就成了他们共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