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 返回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地方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遴选考试
  • 政法干警
  • 大学生村官
  • 军转干
  • 教师考试
  • 招警
  • 选调生
  • 三支一扶
  • 农村信用社
  • 银行考试
  • 医学考试
  • 会计考试
  • 在职硕士
  • 医疗卫生招聘
  • 社区工作者
  • 考研
  • 公益性岗位
  • 国企招聘
  • 乡镇公务员
var WHITELIST_CUSTOM = [{ name: 'document', /** document 允许使用以下属性或方法*/ properties: ['getElementsByClassName'] }] MIP.watch('i', function (newVal) { var ele2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ksfllb'); var eles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lxli'); for(var i=0;i< ele2.length;i++){ if(newVal==i){ ele2[i].style.display = "block"; }else{ ele2[i].style.display = "none"; } } for(var i=0;i< eles.length;i++){ if(newVal==i){ eles[i].classList.add("zg_act1"); }else{ eles[i].classList.remove("zg_act1"); } } })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2016-11-15 01:11:12
查字典公务员网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考研中的一门考察内容,主要介绍了从上古到夏商时期到西周到先秦到汉初的的中国教育史,下面是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同学们整理的中国教育史重点内容背诵版。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①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②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3.私学。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

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5)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4.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①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②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4)科举制度的影响

5.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3)论家庭教育:①及早施教;②慈与严相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6.韩愈的教育思想

(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3)论尊师重道: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③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