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 返回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地方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遴选考试
  • 政法干警
  • 大学生村官
  • 军转干
  • 教师考试
  • 招警
  • 选调生
  • 三支一扶
  • 农村信用社
  • 银行考试
  • 医学考试
  • 会计考试
  • 在职硕士
  • 医疗卫生招聘
  • 社区工作者
  • 考研
  • 公益性岗位
  • 国企招聘
  • 乡镇公务员
var WHITELIST_CUSTOM = [{ name: 'document', /** document 允许使用以下属性或方法*/ properties: ['getElementsByClassName'] }] MIP.watch('i', function (newVal) { var ele2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ksfllb'); var eles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lxli'); for(var i=0;i< ele2.length;i++){ if(newVal==i){ ele2[i].style.display = "block"; }else{ ele2[i].style.display = "none"; } } for(var i=0;i< eles.length;i++){ if(newVal==i){ eles[i].classList.add("zg_act1"); }else{ eles[i].classList.remove("zg_act1"); } } })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儒学独尊的初步形成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儒学独尊的初步形成

2016-11-15 01:11:14
查字典公务员网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考研中的一门考察内容,主要介绍了从上古到夏商时期到西周到先秦到汉初的的中国教育史,下面是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同学们整理的中国教育史重点内容背诵版。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4.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①正谊明道;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③强勉行道;④必仁且智;⑤明于性情

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①学知与闻见;②思考与求是;③问难与距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