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 返回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地方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遴选考试
  • 政法干警
  • 大学生村官
  • 军转干
  • 教师考试
  • 招警
  • 选调生
  • 三支一扶
  • 农村信用社
  • 银行考试
  • 医学考试
  • 会计考试
  • 在职硕士
  • 医疗卫生招聘
  • 社区工作者
  • 考研
  • 公益性岗位
  • 国企招聘
  • 乡镇公务员
var WHITELIST_CUSTOM = [{ name: 'document', /** document 允许使用以下属性或方法*/ properties: ['getElementsByClassName'] }] MIP.watch('i', function (newVal) { var ele2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ksfllb'); var eles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lxli'); for(var i=0;i< ele2.length;i++){ if(newVal==i){ ele2[i].style.display = "block"; }else{ ele2[i].style.display = "none"; } } for(var i=0;i< eles.length;i++){ if(newVal==i){ eles[i].classList.add("zg_act1"); }else{ eles[i].classList.remove("zg_act1"); } } })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政治指导:道德的起源

政治指导:道德的起源

2014-10-07 11:10:17
查字典公务员网

诸种道德起源说述评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是上天把道德交给圣人,由圣人制定出规定,教导人们去遵守,西汉的董仲舒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西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或道德戒律。。《出埃及记》中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后,来到西奈山,上帝下达了十条诫律,即摩西十戒。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3、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是对同胞的同情心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认为,本能、情感和理性三者的统一便产生了人类的道德。(理性可以促进人们形成道德意识,但它不是道德的出处)

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法律和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规范和制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

区别于生物本能,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例如,在两性关系中,双方始终不渝或类似始终不渝的情形,在动物界比比皆是,为了保存物种,在抚养孩子时,男性的参加是不可或缺的。如鸟类必须持续的卧在鸟卵之上,以保存其热度,而且还必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觅食。要一只鸟同时去做这两件事是不可能的,因此雄性的合作是必须的,结果大多数鸟就成了道德上的模范。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5、科学的道德起源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道德起源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关系是不稳定的,经过两性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性的大分工以后,人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不,即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否则便会威胁到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并进而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阐述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曾经谈到过妇女耻辱心与保持贞操这种观念的出现。他说: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人们头脑中意识的逐渐发展、扩散,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渐以观念、意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最终成为道德规范。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规范。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的祖先类人猿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所以说,劳动为类人猿变成人奠定了自然基础。

*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基础。在劳动中,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单薄的个人力量,人要生存必须联合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使群居的本能升华为人的社会本性,人在劳动中具有了社会性。

*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基础。劳动促进了人的大脑器官的发展,带动了人的意识的发展,从中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语言和意识,从而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基础。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劳动中出现了分工(自然分工)与协作,多次重复的分工与协作使人们之间逐步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习惯和明确的秩序,人们也逐渐接受这些习惯和秩序的规范与制约,进而促使这些规范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更加稳固下来,就成为最初的道德。后来的社会性分工更是产生了个人利益和与之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持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原始的道德禁忌就逐渐形成了,这就成为道德规范的最初形式。因此说,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离不开社会分工这一重要条件。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