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查字典公务员网
新华网青岛7月5日电记者从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将于2012年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据介绍,自2006年实施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以来,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达到1100多万人,实际聘用154万多人。通过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进人引入了公平竞争机制,把住了人员进口关,提高了新进人员的整体素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部分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近两年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地方通过公开招聘新进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超过70%,部门新进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超过80%。
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会上指出,今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要确保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进人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禁止以各种名义规避公开招聘要求。
王晓初表示,今明两年要重点做好县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建立和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
王晓初还指出,今后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落实到公开招聘的各个环节,坚决杜绝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和内定名单、设置歧视性条件、试题泄密、考场舞弊等各种违法违规事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保密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坚持打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确保公开招聘制度的公平公正。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引关注 未来目标直指全员聘用
全员聘用
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传出信息,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行聘用制度,争取2010年在全国全面建立聘用制度。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试行聘用制,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6年的51%,2008年的74%,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未来的目标直指全员聘用。
实行全员聘用制以后,再进事业单位的新人将不会再有终身制了,汪玉凯说,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多种身份并存、身份歧视等现象。
正式编制、事业编制、聘用合同制、临时工,一个事业存在多少种身份的员工,便会产生多少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薪资标准。现实中,合同工、临时工与编内员工在收入分配方面、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健全考核办法,成为改革的焦点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相应猛增,事业单位编外编、编制混乱成了普遍现象。
编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编制规模的扩大,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吴江说,大家都发现了编制内用人备受束缚,一用就死,用人自主权难以落实。所以现在很多单位即使有编制也不用,而喜欢用聘用合同制,这折射出事业单位的客观需求和编外用人的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放开编制,让单位根据事与费自主决定人员多少。
在受访专家看来,封住存量,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编制与聘用之间过渡的最好办法。要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具体办法;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同时,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调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另据了解高层信息的专家透露,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将完全取代过去一枝独秀的委任制。
这表明,事业单位领导选拔方式在科学性、民主性方面将有进步。同时,制定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也将避免政府官员考评体系僵硬套用于事业单位的弊端,汪玉凯说。
改革的焦点还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目前在我国,行政机关有《公务员法》,企业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据了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在制定之中。这一条例在人事部时期已经开始起草,2007年大部制改革后,此项工作移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目前,这一条例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
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吴江说,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条例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等。
目前来看,关键在于配套政策。比如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人员流动相关的社保接转、档案管理等多方面政策,吴江表示。
制定条例,可以将事业单位过去十几年改革的成功经验固定化、法律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保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汪玉凯说。
据悉,这一条例将于未来一至两年内出台,并逐步完善。
早前报道:19个省区市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比例超过80%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23日说,我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继续推进。目前,全国有19个省区市推行聘用制度的比例超过80%,其中11个省区市达到90%以上;有29个部门实行聘用制度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15个部门基本全部实现聘用制度。
尹成基表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进展顺利。一些启动比较早的省份已基本完成了本地区范围内的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已核准、备案的94个中央和国务院部门、单位的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的比例达到76%。
尹成基说,下一步将加快聘用制度推行步伐。继续加强分类指导,深入了解聘用制度进展情况,研究修改完善公开招聘制度的规定。同时,加快推进岗位设置实施工作,争取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单位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工作,下达一级岗位模拟数。
尹成基透露将研究修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事业单位竞聘上岗管理办法》,起草出台《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
北京:95%以上事业单位职工已签订聘用合同
北京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五年来成效显着,超过95%的事业单位职工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基本实现了用人机制的平稳转换。昨天(14日),北京市召开2008年人事人才工作会,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出席并讲话。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时间,本市公务员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公务员法入轨阶段的实施工作。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18万,优势更加明显,人才合理流动成为常态机制,引进了各类优秀高级人才1万余名。国际化人才工程不断加大,共聘请9100余人次外国专家来京工作。
人事部门今年将以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切入点,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市场和信息化等工作,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军转安置工作。
吉林指出,人事人才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涉及此项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部署。他要求本市人事人才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尤其要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等工作。
广东:明年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须公开招聘
广东省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6万多个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要按照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实行公开招聘。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将于明年底之前完成检查验收,通过对全省175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的新办法,在事业单位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这是笔者昨日从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作全面工作部署。
肖志恒强调,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必须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明确改革的目的是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凝聚优秀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正确认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准确把握改革的基本原则,既要做到因事设岗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还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为了推进这项改革,我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广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和15个行业指导意见,对实施范围、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控制目标、岗位设置的审核权限和岗位聘用结果的认定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增加了特设岗位的设置条件和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等内容;而省政府9月份颁发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对招聘范围、基本条件、招聘程序、招聘纪律等作了明确规定,是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和人员招聘工作的依据。
不得突击聘用人员
为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事业单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应使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得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岗位等级结构比例。
现有人员的岗位等级、类别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等级、类别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等级、类别结构比例。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此规定,一是有利于平稳过渡,我们坚持积极稳妥、承认现实的原则,先建制、入轨运行,首次聘用不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调整,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到位;二是有利于防止个别单位利用改革的机会,突击聘用人员,突击晋升人员职务,影响改革。
四种情形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此次改革要求,从明年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均须公开招聘。这就堵住了很多关系户,但如何避免因此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比如说用人不够灵活?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四种情形下,事业单位可以申请设置特设岗位。一是承担国家或省部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本单位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二是引进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本单位相应等级岗位暂无空缺的;三是符合国家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特设岗位设置具体规定的;四是其他确需设置的。
他还特别说明,特设岗位并不是单独的一类岗位,而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中的一种非常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严控双肩挑现象
此次改革将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类别设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我省事业单位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其中不少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有的仍然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在教育、科研、卫生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事业单位,由于领导岗位及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所以双肩挑现象比较普遍。
在另一方面,双肩挑也容易使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形成官本位的风气。因此,此次改革将严控双肩挑现象。根据《实施意见》的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相应的人事管理权限核准。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核准时,要同时把握四个原则条件:一是该管理岗位是否确需专业技术背景;二是该管理岗位是否从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三是该管理人员是否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是该管理人员是否确实按要求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这样,既坚持了岗位设置管理的改革方向,也兼顾了我省事业单位实际。
相关评论:鲁宁:事业单位改革能否减轻纳税人负担
走走停停的事改又有新说法。人保部高官胡晓义本周四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披露,事业单位将实行绩效工资制。这意味着事改即将进入操作阶段。
本轮事改始发于2000年,在新世纪初经历过一个小高潮,主要动作是把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成股份制企业,通过事改企,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事业单位总数。2005年国务院曾专门发布决议,当时舆论认定暴风雨真要来了,但4年过去,事改仍是光打雷不下雨。事改之所以难有深入推进,主要涉及身份、财政来源、退休福利、待遇等四大难题。
身份今年要实行全员聘用制端掉铁饭碗;财政来源事业经费投入过去是谁家孩子谁抱养各级财政自行消化。但那些吃饭财政或依赖中央转移支付维持的欠发达地区,明显缺乏自行消化能力;退休福利养老一块,目前采取财政补贴、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三结合,三者之间的比例构成有待优化。医保这一块,本周三披露了北京平谷区改公费医疗为基本医保的试点,最终方向很可能就是眼下的平谷模式。
关于待遇分为两块:基本工资分专业和管理岗位,于2007年启动统一套改,迄今各地基本搞定;绩效工资(相当于以往事业单位奖金)也分专业和管理岗位,标准(国发[2008]6号文)已颁布,举个例子,管理岗位五级(正处)30000元/年。
相对于目前社会平均工资,事业单位即将实行的绩效工资十分可爱,令二产、三产行业普通员工羡慕不已。但推行绩效工资仍受三大难题困扰:其一、绩效工资虽有了发放硬杠杠,却没有相应的约束硬杠杠出台。举例,某人坐正处管理岗位,未必代表其能胜任,判断其是否占着茅坑不拉屎缺乏明确考评标准。如是,绩效工资很可能仍会流变为排排坐、分果果。其二、同为正处管理岗位,东部发达省财政支付30000元/年小菜一碟,西部欠发达省很可能要打折,缺额部分最终还须通过巧立名目搞创收来弥补。其三、所有保留的事业单位,甭管全额或差额拨款,也遑论在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几乎都有小金库,都有巧立名目的利益冲动,都有化收支两条线为无形的各种法术三大难题不化,绩效工资虽可爱但改革收效必大打折扣。
分析了绩效工资性质、可爱和可能的改革效果,再析温柔事改之无奈。事业人员被民间称为公务员第二,迄今其总体待遇仍接近于公务员群体。然而,其数倍于公务员群体的庞大人头,作为一种早已固(物)化的既得利益,很难为激进的事改所撼动,相反,温柔的事改形如温水煮青蛙,改革阻力相对较小。
事改目标何时实现没有时间表。通过事改纳税人负担能否减轻些,由事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用品能否增加些,目前难以清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