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习近平 ——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之际
查字典公务员网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个名为《人民代表习近平》的微视频迅速刷屏网络。从人民中走来,自称是黄土地的儿子到群众中去,给老人端饭、盘腿和老乡唠嗑视频讲述了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代表习近平的故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视频背后,是一个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忙碌身影,是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切实行动,是人民代表习近平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真实写照。
从十二届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习近平先后30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在每年春天的盛会上,凝聚共识,擘画未来,他带领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014年,习近平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说,真挚的人民情怀深沉而坚定。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002年3月4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刊登了一篇以《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访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代表》为题的文章,习近平说,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
这些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关心民众疾苦,为民、惠民、富民,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愈显厚重。
民本一路促民生
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你们各级领导也唬不了我,我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那什么样子我都知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从2013年至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每次参加团组讨论时,都与人民心心相印。淳朴的话语,寄托了对困难群众的牵挂;真挚的感情,闪耀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都是习近平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梁家河、正定、宁德40多年来,从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民生情怀和执政脉络都清晰可见。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来源于他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
48年前,不到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梁家河大队。在这里,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勿忘人民始终是立党之本。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
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的这句真情告白,浸润着梁家河所有人的心田,让他们深受感动。
1984年6月17日, 31岁的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刊发的通讯《正定翻身记》中,文章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正定经济的新变化。1983年,正定粮食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长75%。高产穷县得救了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正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文章这样评价。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习近平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
习近平所著的《摆脱贫困》于1992年7月首次出版。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书中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
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8月12日的《人民日报》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在欠发达地区,要倡导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观念,强化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约十年后的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再次强调了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在活力,这次他提出了内生动力一词。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正定翻身到晋江奇迹,从八八战略到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令,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习近平,始终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他深知,每一次的改革和发展,都汇聚着亿万次的心跳。以人民的获得感为试金石,习近平带领群众昂扬奋进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征程上。
务实全面抓民生
把人民的疾苦关切在心上,贯彻到执政理政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1989年1月,习近平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曾在文章中提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在习近平眼中,扶贫攻坚事关民生安稳。要举全国之力,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发出了脱贫攻坚总号令。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最牵挂也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2015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村时,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谈到悬崖村感觉很揪心。他再一次强调,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四年来,扶贫攻坚大步向前,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6000万,相当于减少了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2017年,将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既是承诺,也是习近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行动。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改革前行的目标和方向。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强调,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2013年以来,《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所指出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26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获审议通过。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的出台意义重大。
纲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可以说是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发展之要。习近平提出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013年他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对于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总书记也一直挂念在心上。2016年他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习近平曾指出,要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现在,依托互联网+和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每天数以万计的新企业注册诞生,仅在2015年又有1300多万人走上就业岗位。
从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日常问题,到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再到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突出的问题意识、细致的制度安排、过硬的成绩清单,彰显出的正是习近平真字为先的人民情怀。
新风治吏为民生
对于人民,习近平像春天般温暖;对于腐败分子,则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2014年2月,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讲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事实也正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贯穿在各项决策和各项政策中间,让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却让人民群众犹如感受清风扑面,沁人心脾。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对于从严治党、净化风气,习近平曾多次指出,必须将其放在关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党员干部权力来自于人民,应把根更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在习近平心中,党和政府的工作,从根本上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也只有人民群众的直观感受,能够作为其衡量标准。2015年6月,他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他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应当向人民群众学习: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很少呆在县委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调研,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他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倡导开展四下基层,并以身作则三进下党乡。在福州工作时,他大力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到浙江工作后,他用一年多时间就跑遍了全省90多个县(市、区)。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了全国31个省(区、市)。
习近平的群众路线,不仅仅体现在如何主政为民、施政知民上,更体现在他对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毫不姑息,对伤害群众利益的做法绝不放过。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的铿锵话语,让民众对中央打击腐败的力度和广度充满期待。
在主政福建宁德期间,他锐意反腐,整治党政干部违规建房风气,在地委工作会议上指出: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
清除这些摆在马路边的腐败,确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难点,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习近平下决心刹住这股不良风气,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的箭。据《闽东报》报道,1989年1 到9月,习近平就查处441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8人,科局级77人,还涉及到2000多名官员。
他不仅仅看重反腐败为党的自身净化起到的作用,更看重它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2015年3月,习近平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他一语点破反腐影响经济伪命题。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这是一组罕见的反腐数据:据中纪委统计,2016年全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0827起,处理5772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2466人。2015年,上述数据分别为36911起、49508人、33966人。2014年对应的数据则是53085起、71748人、23646人。巨大的数字背后是除恶务尽的坚强决心,充分彰显了党不折不扣、铁腕反腐的行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说。其言也谆,其意也深,他对关注民生作出了最动民心的注脚。
人民代表,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履职。两会内外,习近平恪守着执政为民的信念,始终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上,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习近平以行动兑现了他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