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务员

导航
  • 返回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地方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遴选考试
  • 政法干警
  • 大学生村官
  • 军转干
  • 教师考试
  • 招警
  • 选调生
  • 三支一扶
  • 农村信用社
  • 银行考试
  • 医学考试
  • 会计考试
  • 在职硕士
  • 医疗卫生招聘
  • 社区工作者
  • 考研
  • 公益性岗位
  • 国企招聘
  • 乡镇公务员
var WHITELIST_CUSTOM = [{ name: 'document', /** document 允许使用以下属性或方法*/ properties: ['getElementsByClassName'] }] MIP.watch('i', function (newVal) { var ele2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ksfllb'); var eles = MIP.sandbox.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zg_lxli'); for(var i=0;i< ele2.length;i++){ if(newVal==i){ ele2[i].style.display = "block"; }else{ ele2[i].style.display = "none"; } } for(var i=0;i< eles.length;i++){ if(newVal==i){ eles[i].classList.add("zg_act1"); }else{ eles[i].classList.remove("zg_act1"); } } })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面试 >2020遴选面试热点:戴好口罩,也要保护信息安全

2020遴选面试热点:戴好口罩,也要保护信息安全

2020-06-19 03:06:55
查字典公务员网


【导语】2020遴选面试热点:戴好口罩,也要保护信息安全已发布,2020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公务员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热点背景】

疫情之下,戴口罩成了人们日常防护病毒的重要方法,却依然挡不住大数据时代一些不法分子倒卖个人信息的冲动。日前有报道提到,有卖家在网络上兜售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和考勤打卡系统收集到的戴口罩人脸照片,宣称手里有几十万张2毛钱一张,十万张以上有优惠,特别是打卡照片,都是年后(拍)的,时间很新,你肯定在网上找不到。

【模拟试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商家出售疫情期间人们打卡或发在社交平台上的戴口罩照片,还明目张胆地宣称手里有几十万张都是年后拍的,时间很新。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个人信息泄露是个久治不愈的老问题,但也正因其是痼疾,相关部门更不能懈怠。要看到,今天的数据价值已不同往日。过去,不法商家采集贩卖居民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后,还只是打打推销电话。后来,他们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偏好、职务收入等具体信息,进而推荐个性化商品。可如今,情况有了质变。数字化建设突飞猛进,购物支付、小区进门、单位打卡、医院挂号等日常场景都会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很多还是个人生物信息,信息泄露的风险点大增,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更强,完全可以顺藤摸瓜。与之相应,信息贩子的作恶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远不是多接几个骚扰电话那么简单。

照理说,戴口罩的照片遮挡了大部分个人信息,即便被人收集到似乎也不用太过担心暴露了个人隐私,很多明星不就惯常在公共场合用这种方法自我保护嘛。可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通过爬虫技术还是考勤打卡系统,既然卖家可以获取照片,恐怕也就不难获取与这些照片相应的个人信息。甚至,相比于机器抓取,考勤系统的照片与个人信息不但高度匹配,而且信息的准确性是极高的。换言之,既然这些照片能够被批量获取,那么对应的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也就颇令人担忧了。

有了上述担忧,自然就需要追问这些照片是怎么泄露出去的。网络爬虫看起来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程序员按照一定规则编写程序,自动抓取网络页面对应的信息。对用户来说,重点在加强对个人手机电脑的安全防护,以及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值得关注的是源于考勤打卡系统的照片信息泄露。究竟是黑客突破了系统的安全防护,还是内部人员大开方便之门?显然,在网络上出售戴口罩人脸照片,虽然被交易的信息看起来新鲜,但触及的仍然是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安全的老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云生活加速深度融入日常,凸显了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重要性。正如相关报道指出,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办公出行、智慧安防、教育零售等行业,人脸数据作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如果没有被规范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此外,围绕一些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个人信息手段的合法性,也有待进一步厘清。比如,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网页上获取人们戴口罩的照片,是否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一些人利用朋友圈、微博收集他人的照片进行商业交易,是否需要对方同意?

还要看到,疫情期间,出于防控的需要,从小区、工作场所到银行、商场,人们在不同场景下反反复复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就包括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关系等相当比例的重要隐私。那些手填的信息表究竟会留存多久,最终会流向哪里?那些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填报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开发者收集出售,如何保证这些信息不被他人窃取滥用?人们常说,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未来新石油。不过,让数据更好服务人类,信息安全是重要基石。对此,2毛一张的戴口罩照片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