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厦门大学考研公共管理学知识点(七)

厦门大学考研公共管理学知识点(七)

2014-07-22 09:07:04
查字典公务员网

政府改革与治理

1、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答:(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②善治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是其基本要素。

(2)公民社会的途径:

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

答: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储存的环境中分离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种合作管理。

A、治理与统治的相同点:二者追求的目标相同,都需借助公共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二者的异。

(1) 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治理是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活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2) 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地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 管理的机构不同。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

(4) 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是新的管理工具(合同钋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 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答:(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4、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结合95页图2-1)。

(1)全球治理: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③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

(2)民族国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部门除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外,还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①政府间合作网络: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

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不必通过科层制度亲自提供。

③公私合伙网络:通过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等来吸纳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事业责任。

(3)社区治理:①志愿服务。②利用各种NPO和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③消费者控制。其优点:第一,更能制定符合成员需求的政策。第二,推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计划,使公共服务直接处于社区民众监控之下。

5、网络治理的多重困难?

答:(1)可治理问题。①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与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解决。②合作网络可解决的问题由于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而无法解决。

(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合作网络的治理能力: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改善:①加强行政化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②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③政府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

6、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答:(1)经济和政治因素――石油危机后经济萧条,福利国家不堪重负。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全球化――推动力。

(3)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催化剂。

(4)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

7、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答:(1)政府职能的优化。(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机构的重组。

8、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

答:A、积极:新公共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且更具现实性及生命力。第一,官僚体制是一种过时、僵化、无效率的政府体制模式。第二,政府机构不再是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第三,政治与行政分开在实践中难以做到,不现实。

B、消极:理论上的矛盾――①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②公共企业图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③企业运转的隐弊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④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的冲突。

实践中――人员精简问题、规章制度删除问题、权力下放问题、等级问题、政治与行政分离问题、是公民还是顾客的问题、谁来负责、价值取向、改革的力度与持久性问题。

9、我国历次机构改革。

(1)1952年底开始: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

(2)1956年下半年: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

(3)1960-1965:重新强调集中统一。

(4)1982:重点――撤并行政机构,裁减人员。

(5)1988: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

(6)1993:其方向与目标即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是转变职能,侧重点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

(7)1998:国务院调整和撤销了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和执法监督部门。

(8)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999年底启动,是校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错位、缺位和越位行为的最迫切工作。

A、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些问题。①保留事项的审批权限往往在上级,下改上不改就改不动。②在许多地方,审批事项仍较多,手续繁杂。③制度化建设与体制创新力度不够。④审批权产生机制不健全。⑤中介机构发展较慢,难以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

B、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条件: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加入WTO创造良好环境。②行政审批制度的阶段性成果奠定基础。③较充分的政策执行的准备工作。④中央高层、各级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重视、拥护。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