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试

糖尿病

2015-05-25 10:05:27
查字典公务员网

一、糖尿病

(一)定义

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组织器官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分类及其特点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很少肥胖,儿童发病急骤、成人发病隐匿;体液内存在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容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病)。直旦发酮症酸中毒倾向。需要胰岛素治疗。分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及特发性l型糖尿病(2005、2007)。

2.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可伴有肥胖,发病多隐匿,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多数不需胰岛素治疗,诱因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有家族史(2003)。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具有明确病因的糖尿病(比如长期使用激素者、Cushing、胰腺疾病)。

4.妊娠期糖尿病:在妊娠期间诊断的糖尿病。在妊娠结束后6周或以上复查血糖,重新分类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过高、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大部分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2006)。

(三)临床表现

1.临床阶段

(1)正常糖耐量。

(2)血糖稳定机制损害:IFG(空腹血糖受损)、IGT(葡萄糖耐量异常)。

(3)糖尿病阶段。

2.代谢紊乱症状

(1)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1型糖尿病起病时常较明显,2型糖尿病多不典型(2003、2005、2007)。

(2)其他: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女性患者的外阴瘙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均可为首发表现。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冠状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主动脉。表现为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肢体坏疽(2004)。

(2)微血管并发症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多见于病程在10年以上的病人(2004、2008)。

1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

Ⅱ期出血斑、硬性渗出。

Ⅲ期出血斑、软性渗出。

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V期机化物增生。

Ⅵ期网膜剥离导致失明。

1~Ⅲ期为非增殖性病变,Ⅳ~Ⅵ期为增殖性病变。

②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有高度特异性。单纯蛋白尿,无血尿,蛋白尿程度和肾功能平行,肾脏病变程度和眼底及周围神经病变平行,双肾不缩小(2005)。

Ⅰ期GFR增高和肾体积增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20~200g/min。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至正常,血压轻度升高。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白蛋白排泄率g/min,血压增高。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V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下肢对称性受累。首先出现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晚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无力、肌萎缩。自主神经受累多见,可导致胃轻瘫、腹泻、便秘、尿潴留、阳萎等(2000)。

④糖尿病皮肤病变:改变多样。糖尿病性水疱病、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性脂性渐进性坏死等。

4.感染:疖、痈,真菌感染,尿路感染

(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诱因:感染、治疗不当(中断胰岛素)、胃肠道疾病、饮食失调、应激(2003)。

(2)临床表现:三多一少表现加重;可为糖尿病首发症状,多见于青年人。纳差、恶心、呕吐、腹痛;深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可有脱水、低血容量休克、昏迷的表现(2003)。

(3)实验室检查:尿糖、尿酮体强阳性;血糖l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钠、低血氯、治疗后出现严重低血钾。

(4)治疗

①胰岛素治疗:治疗关键。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开始普通胰岛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0.1U/(kg?h),血糖每小时降低2.8~4.2mmol/(L?h),血糖到达13.9mmol/L后改用5%葡萄糖+胰岛素静脉滴注(2003)。

②补液:患者失水可达l0%体重,只有补足血容量后胰岛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2h内要补入2 000ml生理盐水;开始阶段血糖较高,不能输入葡萄糖(2003)。

③纠正电解质紊乱:见尿补钾,pH7.1时可用碳酸氢钠。

2.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1)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来诊时多有失水、休克,意识状态从神志模糊至昏迷。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一过性偏瘫。无酸中毒样深大呼吸(2003、2007)。

(2)实验室检查: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蹴33.3mmol/L,血钠155mmol/L、血浆

渗透压350mosm/L(2003、2007)。

(3)治疗:类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及补液(2003、2007)。

(五)诊断

1.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ll.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为正常。

2.空腹血糖 6.1mmol/L但7.0mmol/L,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需进行OGTT,0GTT2h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7.8mmol/L,但11.1mmol/L,诊断为糖耐量异常(IGT),7.8mmol/L,为正常(2001)。

3.以上均系静脉血浆葡萄糖值,空腹指在采血前至少8h未进食。

(六)综合治疗原则

1.糖尿病教育。

2.饮食治疗,为治疗基础(2003、2005、2007)。

3.运动疗法。

4.口服降糖药。

5.胰岛素治疗。

(七)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1.磺脲类

(1)机制:促进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2008)。

(2)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半小时服用。

(3)禁忌证:l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或肝肾功能不全;哺乳期患者。

(4)不良反应:低血糖,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

(5)常用药物:格列本脲(优侔糖)、格列美脲(亚莫利)、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

(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

2.非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1)机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似,但是作用短而快。

(2)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半小时月艮用。

(3)不良反应:轻微低血糖,胃肠道反应。

(4)常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3.双胍类

(1)机制: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7)。

(3)禁忌证:同磺脲类;乳酸性酸中毒、严重缺氧、心衰。

(4)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5)常用药物: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4.葡萄糖酐酶抑制药

(1)机制:降低小肠黏膜对糖类的吸收(2008)。

(2)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于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患者。进餐时同服(2005)。

(3)禁忌证:对此药过敏;肠道疾病;血肌酐升高;肝硬化;妊娠、哺乳;合并感染、逝酮症酸中毒。

(4)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5)常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噻唑烷二酮类

(1)机制: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2008)。

(2)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者。

(3)禁忌证:l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和急性心衰及ALT正常上限的2.5倍。

(4)不良反应:头痛、恶心、贫血、水肿等。

(5)常用药物:罗格列酮、毗格列酮。

(八)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l型糖尿病;口服药物(2或3种最大剂量)不能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

急慢性并发症;围手术期;妊娠;分娩;应激状态;口服激素(2007)。

2.不良反应:低血糖、过敏、水钠潴留、视物模糊(2005)。

(九)糖尿病筛查及预防

1.重点筛查高危人群,筛查方法一般采用0GTT。

2.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针对一般人群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己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三级预防是对已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加重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二、低血糖症

(一)病因

1.血糖利用过度:胰岛素瘤、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过量、糖尿病早期、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外恶性肿瘤(中胚层来源)。

2.血糖生成不足:肝病时糖异生、糖原分解障碍。

(二)临床表现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出现出汗、颤抖、心悸、饥饿。

2.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越高级的部位受累越早、恢复越慢,可类似精神病;低血糖反复发作,持续6h可能出现脑的不可逆损伤。

(三)治疗

1.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l00ml,反复注射直到恢复意识;继续给予5﹪~l0%葡萄糖静脉滴注,维持血糖ll.1mmol/L左右,防止降糖药的持续作用出现再次昏迷。

2.不能恢复意识者可用激素、胰升糖素(清醒后马上吃糖或输液,因为体内糖总量未提高),还不能恢复意识者可给甘露醇。

(四)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

(1)确定低血糖症:whipple三联征(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2.5mmol/L、供糖后迅速缓解)。

(2)胰岛素不适当分泌过多的证据:①胰岛素值l00~220U/ml。②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U/ml)/血糖(mg/dl)0.4。③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一(胰岛素U/ml100)/(血糖-30)85。④胰岛素原/总胰岛素15%。

(3)肿瘤定位:腹部B超、CT、选择性动脉造影。

2.治疗

(1)手术切除:根治方法。

(2)内科治疗:术前准备、不能手术或手术未成功者。①少量多餐。②抑制胰岛素分泌,二氮嗪。③破坏胰岛细胞,链佐星。④生长抑素。

中国医考网整理,祝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