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医学考试 >执业药师 >备考资料 >执业药师备考考点:血常规检查

执业药师备考考点:血常规检查

2014-09-25 10:09:50
查字典公务员网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考点,中国医考网为您整理编辑

白细胞计数: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陛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X 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X 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5.0~12.0)X 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瘊

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严重酷热、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计数: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9~5.74)l012/L

女性(3.68~5.74)l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0~4.5)X 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2)绝对性增多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血红蛋白: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量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血小板计数:

(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 X 109个,其寿命仅有7~14d。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计数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 6%一l0%。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 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 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 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

(一)简述

红细胞沉降率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 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 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而病理性增快见于:

(1)炎症风湿病一(变态反应性结缔缉织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发病后l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周恢复正常。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病理性减慢主要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时,如相对性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最新资讯

 热门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